余良举:旷野间的音乐,山里的“牛老师”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对于地处宜昌西北山区的樟村坪镇中小学700多名学生来说,上音乐课,成了一周最期待的一件事情。
在音乐课上,他们吹笛弹曲,自由放歌,仿佛一只只雀跃的百灵鸟,在旷野间,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绪。
一位初二学生胡昌俊杰说,“我们喜欢‘牛老师’,他教会了我们怎么唱歌,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
他口中的“牛老师”不姓牛,叫余良举。
1998年到樟村坪镇当专职音乐老师以来,他用音乐滋润了山里娃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近年来,“牛老师”获得了“宜昌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宜昌楷模”等荣誉。
他却说,“乡村孩子渴望音乐,对我来说最好的荣誉,就是看到孩子们能够在音乐中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
近日,记者来到樟村坪镇,就“牛老师”背后的牛故事进行深入采访。
11月12日下午2时,太阳照到樟村坪镇中小学操场,暖气升腾,惬意美好。
学生黄鈺星从课桌里摸出冲锋号,跑到教室外走廊上,踮起脚尖望向楼下操场,搜寻余良举的身影。
不一会,剃着寸头,戴着方框眼镜的余良举出现了。他站在操场中央,拿起冲锋号,吹响暗号,“嘟嘟嘟”。
很快,教学楼传出“轰隆隆”脚步声。学生们抱着鼓、拿着锣,跑到国旗下,整理好队伍,等待着上课。
这是一支经过挑选的鼓号队。樟村坪中小学党政办主任李丹介绍,“有较好乐感的学生才会被选上。”
以前,鼓号队是学校节日表演的常客。
黄鈺星还记得,2019年秋天,学校举办运动会,在各班级方阵前面,鼓号队吹着号、打着鼓,“很威风”。
威风是他对鼓号队最深刻的印象。这几年,他一直盼着学校能重新组建鼓号队。
今年10月,在余良举推动下,学校捡起传统,在小学部挑选了41名学生到鼓号队学习冲锋号、军鼓、小镲等乐器。黄鈺星就是其中一个。
余良举很喜欢这个脸有点圆圆的孩子,“不怎么爱学习,时常和同学闹矛盾,但学音乐的时候很专注、很认真。”
黄鈺星的家就住在集镇上,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平常由爷爷奶奶抚养。
学校教务处主任郭丙权告诉记者,学校里的孩子部分是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性格内向,通过音乐,他们找到彼此交往的桥梁。
黄鈺星在鼓号队担任号手。刚入选时,他通过微信和远在浙江的妈妈说了这个好消息,并演奏了一段,得到妈妈鼓励和支持。
说话间,黄鈺星逐渐沉默了起来。
他说,“我不喜欢打架,但是别人欺负我,我也要反抗。”“我很想妈妈,爸爸答应我,今年要是表现好,就带我去找妈妈。”
余良举说,现在鼓号队里面,黄鈺星学得最认真。“他想的就是怎么把号吹好,能够在学校表演,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表扬。”
如今,一个月有余,黄鈺星已经会《义勇军进行曲》等曲调。还在鼓号队交了不少朋友。
采访时,一群学生围拢到黄鈺星身边。记者问起他们对黄鈺星的印象,一名小鼓手竖起大拇指说,“他比我厉害。”
黄鈺星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对记者说,“我会把号吹好的,我也会搞好学习的。”
“音乐让我们变得快乐。”当日,在操场上上完体育课的李俊宸跑进教室,把课桌里的歌词本递给记者。
本子上,稚嫩的字体写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上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
这是罗大佑《童年》的歌词。今年“六一”表演,李俊宸和同学王梓轩上台用吉他弹奏了这首曲目。
“这是他们第一次上台表演。”余良举说,自从两年前学习乐理知识后,他们就爱上了音乐。
樟村坪镇中小学校长张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音乐乐器学习在偏远乡村学校十分稀缺,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通过开设音乐课,能让他们受到艺术熏陶,点燃他们心中的一片火。”
自建校开始,樟村坪中小学一直将音乐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专职老师,余良举成为这群山里娃的音乐“伯乐”。
今年10月,初二学生李昕融因动漫喜欢上了竹笛。每天中午和晚自习课间都会抽时间跑到余良举办公室学习吹奏笛子。
尽管只是课外兴趣,余良举还是认真的将乐理知识和吹奏技巧教授给了这位初学者。
一月有余,李昕融已经学会了自己喜欢的古风歌曲《望羡》,并时常给同学和自己的父母演奏。
李昕融的母亲表示,“音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有时候学会一首歌后,洋溢的喜悦感,让她觉得与众不同。”
在余良举的音乐课上,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有的孩子经过他的启蒙,踏上了音乐的道路;有的困境孩子经过他的资助和教导,考上了大学,走出了深山。
前些年,有位在外工作的学生回乡探亲,来到学校看望余良举,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动情地说,“难忘余老师的音乐课。”
这些年,除了教授音乐和乐器外,余良举还创造性举办“庆元旦”卡拉OK比赛、艺术节、篝火晚会等活动。
“山里闭塞,学生精神生活比较匮乏,我希望通过音乐,让他们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余良举说。
“我长大想当一名歌手。”12日,谈到自己的梦想时,五年级学生张书瑜很直爽地说。
虽然前不久“落选”学校鼓号队,但余良举告诉她,只要好好练习,下次一定会选上。
“这也是我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余良举说,“小学上音乐课,自己表现不是很好,但在老师鼓励下,自己找到了自信。”
1995年,通过特长生招考,余良举考上了当阳师范音乐专业,成为当年这座大山里唯一一个音乐高才生。
1998年择业时,尽管当阳王店镇初级中学开出好条件,挽留这位青年人,但余良举还是选择回到大山。
“我们那里缺音乐老师。”余良举表示,那时候,全镇差不多有10所学校,但包括他在内,一共只有两名音乐老师。
当时,他不仅要在自己学校授课,还要到其他没有音乐老师的学校“走教”,帮忙排练文艺节目、训练鼓号队。
山高路远,严寒酷暑,鞋穿破一双又一双,余良举越干越带劲,从没想过打退堂鼓。“每次授课结束,孩子们就围着我,不让我走。”
这些年,余良举拿了市、区“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人民最满意的教师”等专业荣誉,成了“香饽饽”。
“没想过跳槽吗?”记者问。
“没有。”他的回答很干脆。
余良举至今记得一个叫小义的学生,家里条件艰苦,学习成绩也不好,性格孤僻,不太爱和同学交往。
改变发生在一次音乐课上。
余良举说,“那天,我用鼓敲十六分音符,问大家谁能重复,小义低着头,胆怯举起了手。”
在学生哄笑声中,余良举牵着小义的手站上讲台,“小义尝试敲鼓,并且敲得非常准确。”表演完后,大家纷纷给他鼓掌。
从那以后,小义变得热爱音乐,性格和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还考上了职业高中。
“这就是教育的意义。”余良举说,“我是在大山里长大的,我不能离开这里,也不能离开这群孩子们。”
这二十多年来,樟村坪也来了不少音乐老师,但不久就又离开,“牛老师”却一直都在。
说起这个名字的由来,余良举解释,“我的微信网名叫‘深山耕牛’,我想像一头牛一样,在这里默默耕耘,耕出一片希望。”(记者谭强明、孙长天,通讯员 郑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