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打好新型工业化这张“王牌”
在2月6日举行的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上,宜昌再次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题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彰显了宜昌“工业强市、产业立市”不动摇的鲜明态度。>>点击了解详情
比去年新春第一会更为重磅的是,配套出台了四个“方案”和一个“决定”,为宜昌加速驶入“快车道”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隔一年,新春第一会继续围绕“新型工业化”召开。
缘何?宜昌有了新定位。
1月下旬,在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上,省委对宜昌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新定位和“六个奋勇争先”的新要求。
“三个重要”即要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番宜昌也作出了积极响应,落实“三个重要”新定位,加快新型工业化是必然举措,工业经济必须挺脊梁、快转型、打头阵。
从三个维度可以进一步明白为什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回望过去,这是宜昌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1964年宜昌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40家国字号企事业单位先后落户宜昌,30多个单位72个工作组在宜昌定点建设53个项目。
近20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大幅高于全国全省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在宜昌跨越赶超的每一步,都占据着主引擎地位、发挥着顶梁柱作用,主导和主力地位从未改变。
立足当下,这是宜昌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发展转型关键是产业,产业转型重点在工业。近年来,宜昌工业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而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转型发展都在加力,谁能缩短转型“阵痛期”,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与宜昌同处长江流域的城市宜宾,其传统产业被称为“一黑一白”(酿酒和煤炭),近年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已成为四川第二个跨越4000亿元大关的地级市。
▲宜昌高新区,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电池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展望未来,这是宜昌乘势而上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湖北时,要求湖北“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今年,工信部实施新一轮工业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此外,三峡水运新通道即将全面开工,同时还有4条高铁、4座长江大桥、10条高速同步建设,历史上前所未有。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怎么做?
在深刻剖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新春第一会提出了五大举措,筑牢工业强市主阵地。
锚定“集群式”发展路径。
工信部提出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十大表征,其中规模排在第一位。目前,全市共有37个工业大类,涉及141个工业中类、302个工业小类,工业门类不少,但产业集群不多、规模不大。
今年将聚焦主导产业,持续壮大产业规模,让强者更强、优势更优。
宜昌的县域经济长期走在全省前列,但县域产业集群却争不到位次,目前,在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方面还是空白。
会议也提出,各县市区要各展所长,重点培育壮大1-3个根植性的主导产业集群,力争今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破零”。
聚焦“制造业”主攻方向。
宜昌国有制造业企业就有6家上市公司,这一独特优势恰恰是推动宜昌综合实力整体提升的关键支撑。
宜昌传统化工、机械、食品饮料等产业占比较高,技改升级潜力空间还很大。会议提出,要持续引导企业“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针对新兴产业则提出,要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等优势产业,持续培育新的增长点。
▲近日,广汽传祺宜昌工厂总装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手臂熟练高效地装配汽车部件。图片来源:宜昌三峡融媒中心
而生物制造、黑磷及生物基材料、深海探测及海洋大数据、新型储能等细分领域,是宜昌全力抢占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
做好“产学研”融合文章。
三峡航空学院已正式获批,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建成招生,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全面开工,全市高校在校学生达9.2万人,各个院校结合实际新增了25个专业;
目前,全市以占比1%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近六成的工业产值、超半数的专利授权量和八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宜昌将继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科研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挑大梁、当主力。
突出“数字化”转型主线。
兴发集团投用无人驾驶智能矿用卡车等一批智能装备,实现重要作业环节全部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34%以上;
1月23日,宜昌市首条低空物流航线正式在点军投入运营,借助无人机开展邮件配送,可节省50%的投递时间;
▲1月23日,宜昌市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在点军投入运营。林潇 摄
夷陵抢抓低空经济发展风口,与清华大学宜昌籍张扬军教授团队合作,注册组建低空经济研究院,正在加快推动航空航天大尺寸零部件制造等项目落地……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龙头企业智能化升级、骨干企业网络化协同、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以“数”强基、以“数”强企、以“数”强链。
建强“大园区”承载平台。
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离不开平台支撑。宜昌加快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质上就是让产业园区轻装上阵,更好聚焦发展主责主业。
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开发区规划布局,确保满足未来5-10年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各园区产业规划,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分类引导产业项目、工业企业向相应园区集中,每个园区集中力量发展1个根植性主导产业。坚持“市区一体、市县联动、共建共享”,形成全市上下发展“一盘棋”。
如何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在招商引资方面,宜昌提出了突出三个“新”,即深化“五个一”产业链招商新机制、大胆探索高质量招商引资新方式、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标杆。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宜昌还配套出台了四个“方案”和一个“决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聚焦重大项目,提出了“十大行动”,确保重大项目提速、扩量、增效,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25年宜昌市深化“五个一”工作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方案》明确了年度目标,提出了7项重点工作,确保产业链招商机制走深走实。
《宜昌市高水平建设东部产业新区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东部产业新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5年宜昌市招商引资工作方案》量化了招商引资目标,明确了四项重点任务,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关于聘任宜昌市招商大使的决定》聘任20名企业家为宜昌市招商大使,发挥他们的“能量”,协助开展招商对接活动,助力招引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宜昌。
然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宜昌强调了“三个坚持”,坚持高点定位、抬升标杆,坚持改革创新、敢打敢拼,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要求干部牢记自己的身份、牢记自己的责任、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
▲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林潇 摄
宜昌新春第一会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新型工业化是宜昌发展的“王牌”。未来,宜昌能否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就看这张“王牌”能不能打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