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好“丰”景——宜昌奋力推进乡村全域全员全面振兴
“在城里过年,再回村里串亲戚,方便!”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当阳市庙前镇李湾村村民李建国度过了他在城市的第一个春节。
去年,65岁的他在当阳市区买了房,依托便利的交通设施,自由穿梭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李建国的情况不是个例。
近年来,宜昌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融合不断加快,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好“丰”景。
资料图
土地“生金长银” 腰包更鼓了
2月17日,秭归县沙镇溪镇梅坪村,漫山遍野的柑橘生机勃勃。柑橘园内,几名果农正忙着施肥,孕育下一个丰收年。
“家里种了10亩柑橘,一年能挣七八万。”村民余先云说,靠着这些果子,腰包越来越鼓。
梅坪村柑橘种植面积4000余亩。为支持柑橘产业发展,村里创办了柑橘塑框厂、无人机飞防吊运、农资集采集配服务队等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柑橘运出大山,畅销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市场,全村户均收入约10万元。
该镇的马家坝村,致力于发展脐橙产业,全村年综合产值超8000万元,户均收入近8万元。
“我们推广种植伦晚等优质柑橘品种,引进培育市场主体,进行标准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沙镇溪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乔琪瑛介绍,全镇已形成“沿江片区精品柑橘产业带、半高山区域小水果产业带、高山田园综合体产业带”产业格局,绿色产业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
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把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让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长阳是全国高山蔬菜产业发源地,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该县积极搭建蔬菜供应链平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长阳山蔬”,让高山蔬菜这一“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2024年,长阳蔬菜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先后培育了10余个收入过亿元的蔬菜专业村。其中,榔坪镇文家坪村实现蔬菜销售收入6亿元,户均收入突破6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20万元。
各地还积极探索“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远安县鹿苑村是国家地理标志“远安黄茶”的核心产区,一半以上的农户都种植远安黄茶。依托交通和地理优势,该村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发展黄茶、山水等旅游项目,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每逢节假日,到村里烧烤、品茗、游山玩水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接待量超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人均年收入2.68万元。
通过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2.5万元。
治理“内外兼修” 乡村更美了
初春时节,当阳市淯溪镇春新村,宽敞整洁的道路上,村民欢声笑语侃侃而谈,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以前村里大事小事都是村干部商量说了算,现在是村民们商量说了算。”春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德军说。近年来,春新村广泛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公共区域环境整治、邻里互帮互助等基层治理事务,为美丽乡村建设按下“加速键”。
村里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督促群众主动参与公共区域环境整治、邻里互帮互助等基层治理事务。矛盾纠纷调解协会、治安巡逻协会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场舞协会组织村民开展广场舞学习、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拉近了邻里距离。
枝江市问安镇代家店村始终将生态建设融入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推进农户卫生厕所改造,改造率高达93%,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微动力处理站点,有效处理生活污水。每周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村民们积极参与,清理沟渠、打扫道路、整治庭院,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图景中,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兴山县把强县工程、双集中、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做成一件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绘就宜居和美乡村新画卷。
该县古夫镇龙池村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零碳乡村”标准试点。昭君镇滩坪村、黄粮镇后山村、峡口镇双坪村、古夫镇平水村及咸水村等,都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的样板村。
坚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宜昌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对外推介全省30个乡村治理优秀典型案例,枝江市《探索“一共三同五集成”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秭归县《“村落夜话”小平台乡村治理“大舞台”》、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创新“123”乡村治理模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3案例入选。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宜昌乡村正加速开启“美颜”模式。
城乡不断融合 功能更优了
走进远安县鸣凤镇北门村,一幢幢精致的安置房错落有致,不时有村民搭乘公交车外出。
“离城里近,环境好,配套好,生活也方便。”村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北门村地处远安县城北郊,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这里的居民告别山间土房,搬进崭新的农户小区。如今,他们只需乘坐10分钟的公交车,便可轻松抵达县城,办理各项事务。
近年来,远安县在统筹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动人口“从山上到山下、从远郊到近郊”的梯次转移,并率先在全国探索出农房建设新模式。目前,已成功建成6个农房集中建设的新社区。
县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推进农村工作的关键一环。宜昌坚持把县乡村作为整体统筹谋划,构建以9个县城、18个重点镇为牵引的“县城—重点镇—中心村—村湾”融合发展空间体系,形成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统筹协调的县乡村协同发展格局。
湖北安琪屈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在核桃食品原料加工车间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上,核桃果经过一系列精细处理,最终成为高品质产品核桃仁。
核桃绿色深加工项目,是秭归县立足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拓展核桃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提升核桃附加值,带动秭归当地农民增收。”湖北安琪屈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荆学介绍,公司所有生产线达产后,将提供固定工作岗位及灵活就业岗位近500个。
县域经济对带动农业农村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各地聚焦根植性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夷陵区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宜都市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市 14个乡镇入选全省百强镇,城镇带动力、集聚力不断增强。
城乡融合进程中,各地公共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夷陵区在全区90个邮政网点联合设立就业服务站,居民在取快递时,就能了解最新就业政策及岗位信息,让就业“触”手可及。
目前,全市已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62家,去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记者何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