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对标城市,为什么是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宜昌将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江苏常州——这座在6年内实现GDP从6000亿到万亿跨越的“新能源之都”。
近日,宜昌市亮出对标城市——江苏省常州市,并带动宜昌高新区和13个县市区从沿海发达地区找标杆,而110个乡镇(街道)也同中部地区先进乡镇作比拼,吹响全面对标争先、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常州的崛起轨迹,为何成为宜昌的标杆?
提起长三角,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上海的国际范儿、杭州的互联网旗帜、苏州的古韵和工业强市的身份,但很少有人会提到常州。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聚集了大量炙手可热的发达城市,常州的存在感并不算强。
2023年是常州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常州GDP突破10116亿,成为中国第25个“万亿城市”。外界评价,常州以“黑马”姿态,闯入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
▲图片来源:常州发布
数据显示,常州是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2024年,常州常住人口538万人,GDP10813亿元。2017年,常州的经济总量也刚刚迈过6000亿元门槛,为6478亿元。这种时间轴的错位,恰恰为宜昌提供了“预演未来”的样本。常州冲刺万亿的经验,对宜昌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作为一座拥有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常州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和乡镇企业发起地之一。常州的发展,也曾有过阵痛。20世纪80年代,常州与苏州和无锡一道发展乡镇企业。其中,常州的红梅照相机和金狮自行车曾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标志。不仅如此,常州还聚集了纺织、电子、农机等产业,经济活力相当充沛。
但改革开放后,邻近上海的苏州和无锡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常州未能及时跟上步伐。痛定思痛后,常州决定作出改变。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城市,常州决定将工业发展到底。资料显示,常州的一、二、三产业中,工业占比高达47.7%,显示出其重要性。从钢铁、冶金到电缆、汽车配件以及各种专用设备,这些都是支撑常州经济的重要产业。对制造业的坚守,为常州日后的腾飞积累了深厚的内力。
然而,在常规道路上比拼,还远远不够。要打破惯有格局,在长三角拥有更足的话语权,常州需要寻找新的机遇。
一个城市的发展,关键之处往往就那么几步。
2009年,常州看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主动加入全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项目,出台《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13年,常州将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全市战略。2016年,常州引入理想、北汽、宁德时代,之后又在2019年“牵手”比亚迪。
2025年3月,理想汽车宣布其首款800V纯电SUV在理想常州工厂正式量产。之前的2024年10月24日,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在常州工厂下线。回想2016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带着他的3页PPT穿梭于各省市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而短短9年,理想汽车已经在常州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无数历史性时刻。

▲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汽车——2024款理想L9正式下线。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理想、比亚迪等新势力车企,带来了新能源上下游供应链的整体兴盛。以动力电池为例,目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1/5。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全国第一。在理想汽车的供应体系中,江苏省内的一级供应商占比超过50%,其中位于常州本地的有将近30%。经过多年发展,常州已构筑起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充电桩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集聚了近4000家相关制造企业,产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常州市工信局综合规划处处长周忆峥介绍,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创历史新高,占全省比重近60%。2024年,工信部授予常州“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

▲来源:常州发布
2025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值规模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真正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常州大学中吴智库副主任彭伟教授表示,在当前激烈的区域、城市和产业竞争中,常州市实现经济总量跃升,并顺利晋级GDP“万亿之城”,秘诀就在于其持之以恒地坚守实业,坚持发展制造业。
“宜昌与常州地理区位相近,主导产业相通,发展历程相似。”宜昌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曾兴牡说。
“初步分析两地数据,我们既感到压力,又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彭志春说,常州多个方面值得宜昌好好学习借鉴。以两地均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为例,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坚持从原材料到应用端“多条腿”走路。如今,8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中,近一半产值由新能源汽车等应用端贡献。
▲图片来源:常州发布
产业格局往往决定未来。宜昌新能源产业主要还布局在新能源电池生产、材料供应等产业链上游。面向2025年,常州提出了“新能源整车产量100万辆”的目标。这种结构性差异,也是宜昌需突破的弱项。
“对标学习不是照本宣科。我认为宜昌应该结合既有产业基础,花更大力气发展新能源船舶产业,延长产业链,布局更多相关未来产业,为突破式发展下好先手棋。”彭志春说。
常州还有诸多过人之处,如航空航天产业、合成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常州锚定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中轴”的定位,不断深化改革,加码投入创新资源。在全国创新城市排名上,2024年常州是第1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常州为42.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常州突破5000家。高校数量和在校人数上,常州15所超21万人。
▲溧阳无人机产业园拥有无人机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企业10余家。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不怕从小做起,甚至可以从无做起!”常州干部们的口号和工作作风,让曾兴牡印象深刻。
对标常州,旨在找准适合宜昌的创新之路。据介绍,下一步,宜昌市将明确计划,由市级领导领衔城市能级跨越、枢纽经济发展、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等20个重点课题,寻求破题之策。组织“小团队、多批次”赴常州实地考察,借鉴当地成功经验。白龙岗纪事也将及时刊发常州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创新、外向型经济拓展等方面的做法。
编辑:邓诗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