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孤岛摆渡人,从无人问津到……

白龙岗纪事
浏览量

岛上书店开在百里洲小学对面。每到放学时,书店就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刻。

4月初,梨花开得正盛,这是百里洲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节。我们弃船登岸,来到这座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江心洲,当地人习惯将这里称之为“小岛”。

陈木兰,是岛上书店的创办者。4月22日,陈木兰的第二家岛上书店在百里洲开张。年少时,她曾努力走出小岛,后又回到家乡。六年间,从无人问津到读者云集,陈木兰为小岛打开了一扇看见世界的窗。

陈木兰的网名叫“梨花岛岛主”,但村民们觉得她更像一个守岛人,一个摆渡人。

图片

孤岛开起第一家免费书店

岛上书店不大,但十分温馨。150平方米的空间里,大大小小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图书。文学、历史、科学、儿童读物,一共将近2万册。

放学了,孩子们陆续走进书店,挑选一两本图书后,便会安静地坐在椅子上阅读。上初中的郭欣悦,是书店的“常客”,她告诉记者,在这里特别有阅读的氛围感,让她能完全沉浸在阅读中。

图片

▲孩子们在书店看书。

212平方公里的百里洲,四面环水,虽是枝江面积最大的乡镇,然而过去镇上却难觅这样一家适合阅读的书店。岛上的人们想要读书,只能坐渡船去一江之隔的枝江市区。直到2019年,陈木兰辞掉工作回到家乡,拿出16万元积蓄,百里洲才有了第一家书店。

“我觉得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读书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即使脚步走不出去,但是我们的心可以看到世界。”说到创办岛上书店的初衷,陈木兰兴奋地说道。

虽然叫书店,但陈木兰不卖书、不租书、也不借书,只提供一个免费阅读的空间。每天9点,书店准时开门,迎接读者到来。

小米曾是岛上书店年龄最小的读者,8个月大时,妈妈就带她来这儿阅读,现在已经4岁的小米,依旧时不时就要来书店看书。

六年来,陈木兰和岛上书店就这样静静地守着小岛,陪着老朋友,等着新朋友。六年,看似很久,在陈木兰心中,却只是她和岛上书店迈出的一小步。“经常有人说,你做这样一间书店到底能做多久,因为他们觉得一间免费看书的书店,很难维持很远,我说我们要做百年老店。”

图片

儿时童话书点亮童话梦想

岛上书店已成为百里洲的“老朋友”,阅读渐渐融入了很多百里洲人的生活之中。可直到现在,依旧有很多人想不明白,走出小岛的陈木兰为什么要回来,开一家不盈利的公益书店。

1986年春天,陈木兰出生在枝江市百里洲镇冯口村。直到10岁,她才在同学那儿读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童话书。那本童话书,为陈木兰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让她看到了未知的世界。

后来,她考上大学,离开百里洲,毕业后去过福建和上海等地。一次回老家探望父母,陈木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她一样离开了小岛,留守的孩子们大多与手机为伴。这些场景,总让陈木兰想起自己的第一本童话书,她想为小岛做点什么。2018年,她和丈夫商量后做出一个决定:回家,开书店!

图片

陈木兰带着孩子们开展读书活动

“我只是单纯地觉得孩子们需要阅读,如果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家书店,孩子们可以进来读童话书,然后深深地影响他们,这一定是件很美妙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本身就像是一个童话,我很想创造这个童话。”陈木兰说,她不想让一本书钱成为孩子们进入阅读世界的障碍。为了维持运营,她兼职做起了网络培训班和家乡特产售卖的工作,补贴书店开支。本以为努力会得到认可,可外界的猜忌声、质疑声不断,有人说她瞎折腾,有人说她另有所图。

失望、惆怅油然而生,但陈木兰没有打退堂鼓。她走访身边的邻居,挨家挨户做宣传;开车几十公里,把偏远村庄的孩子接来书店;并坚持每周办一次读书会。慢慢地,孩子们来了,父母们来了,爷爷奶奶们也来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推门而入,捧书而读。

更让陈木兰欣慰的是,不少读者成了她的志愿者。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里,更多的书从全国各地寄到了这里。

现在,又有了当地政府的支持,4月22日,陈木兰的第二家岛上书店在百里洲开张。“新书店有500平方米左右,它的前身是一个老粮仓,以前它是一个物质粮仓,现在它变成了一个精神的粮仓。”

图片

“一平米阅读空间”持续推广

书香飘过那片岛。

2024年1月,陈木兰又拿出资金,和好心人的捐款汇到一起,启动了“一平米阅读空间”公益计划,为全镇100个有阅读需求的孩子打造一个迷你版的“岛上书店”。截至目前,通过学校、村委会推荐,陈木兰团队入户调查,已经有近100个孩子拥有了这样的阅读空间。

图片

▲孩子们乐享“一平米阅读空间”。

眼下每周末,陈木兰和团队小伙伴都有一项固定工作,去孩子家中做回访,了解“一平米阅读空间”的使用情况。

13岁的丹娜,是“一平米阅读空间”公益计划的首个受益者,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跟着年迈的曾祖父母生活。陈木兰做入户调查,走进丹娜家时,她正在一张和自己身高不符的小书桌上写作业。丹娜的曾祖母告诉陈木兰,家中只有这么一张小书桌,有时书桌上放着杂物,丹娜只能趴在小板凳上做作业,听到这,这让陈木兰很心酸。一个星期后,陈木兰和志愿者送来了新书桌,还有丹娜爱看的书和绘画、手工用具等等。那一刻,“一平米阅读空间”犹如一束光,照亮了破旧的小屋和丹娜的世界。

一年多过去了,这方小小的空间,被丹娜打理得井井有条,桌上摆放着她的手工品和她爱看的书籍,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感觉她就像是朋友,也像是老师,让我一点点爱上阅读。”

而“一平米”推广开来,到底能有多大呢?陈木兰说她希望将岛上的这份书香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想尽自己所能,把一平米阅读空间这个概念放大,打造书香村庄,因为我们希望每一个乡村孩子手中有文学、枕边有童话、心中有灯塔。”

图片

▲孩子们乐享“一平米阅读空间”。

4月22日,新书店开业。周围不少村民特地赶了过来。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大家都很感谢她,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还有一个孩子带来了陈木兰几年前送给她的笔记本,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生活像石头那么硬,像钢筋水泥那么堵,文学和理想可以软化它。”

图片

让阅读成为照亮乡村的一盏灯

常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人们往往忘了——燎原的前提,是先有人愿做那簇微光,在荒野中燃烧。陈木兰便是如此:她将一本本书垒成灯盏,在长江“孤岛”上,点亮了阅读的第一簇火苗。

其实百里洲的学校有阅览室,镇上也有零星的农村书屋。但在“岛上书店”开门之前,这些地方很少有人注意,使用率并不高。就算是免费开放的“岛上书店”,刚起步的时候,也是无人问津,门可罗雀。陈木兰说,她不信“乡村容不下书香”。于是,她挨家挨户地宣传,一次次地接送孩子来读书,将读书会开到小学里、草甸上、大树下,让虫鸣与读书声共鸣……

六年光阴,从“岛上书店”到“一平米阅读空间”,她让阅读和文学变得触手可及,让“岛上书店”成为了一座点亮乡村阅读的希望灯塔。如今,小岛上有了书香,阅读成了习惯,留守孩童眼中闪耀着诗意的星火,困于方寸之地的人们看见世界的辽阔。

其实,陈木兰和“岛上书店”带来的改变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们让知识的甘霖洒得更远,让文化的土壤愈发丰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常说“乡村振兴不是复刻城市,而是让乡土焕发独特生命力”。陈木兰让我们看到:每一盏书灯都能照亮一片荒原,每一粒阅读的火种都在孕育希望。那些被书香点亮的眼睛,终将照亮乡村的未来。

图片




本文作者
朱颢莹

图片

“ 用心聆听,传递声音 

照片:陈木兰提供

编辑:孙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