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人没有_____的一天,是不完整的

白龙岗纪事
浏览量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新茶正嫩。


几场春雨过后,漫山遍野的茶树结束了一个冬天的休眠,在春风与雨水的滋润中充分生长,冒出嫩绿的芽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新茶就成了许多爱茶之人的翘首以待。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盛赞“峡州山南出好茶”。可能他也没有想到,千百年后,一杯春茶,仍是宜昌人唤醒春天最强烈的仪式感。


图片

宜昌绿茶。图片来源: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


图片


北纬30度,是地球上一个神奇又微妙的存在,也有人称之为“茶叶生产的黄金纬度带”。直至今日,中国十大传统名茶中有九大就产生在这一纬度上下。


而同样地处北纬30度黄金产茶地带的宜昌,拥有五峰、夷陵、宜都、兴山、长阳、远安、秭归等优质产茶区。多山的地形、温和多雨的气候及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为茶树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绿、红、黄、白、黑五色茶,滋味各有不同。


图片

夷陵区邓村乡茶园美如画。张国荣 摄


追溯到景祐年间,北宋欧阳修在峡州夷陵任县令时,曾作有“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这说明早在唐宋时代,宜昌就是盛产上等茶叶的地方。


走进远安鹿苑村千余亩的黄茶基地,翠生生的茶树一垄垄,像梯田一样从山脚延伸至山顶,茶山上氤氲着岚雾、花香和茶香。村民向永兰提着竹篮在绿色的茶园中穿梭,随着指尖轻快的拈动,娴熟而轻盈,一片片可爱的茶青便被采摘下来。不一会儿,胳膊挽着的竹篮里,已装满了新茶。


图片

▲远安鹿苑黄茶基地。付炜炜 摄


“一天可以采摘4斤左右的新茶,收入200元左右。”每到春茶采摘季,向永兰就和邻居们一起加入采茶的行列,每年也因此增收2000元左右。


实际上,在南宋嘉定年间,鹿苑茶已初显种植规模。据清代《远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鹿苑茶就被选为御用“贡茶”。清光绪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云游鹿苑寺品茶论道,盛赞鹿苑茶为“绝品茶”,并当即赋诗一首:“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图片

▲远安黄茶。图片来源:远安县委宣传部


而今,宜昌宜红、邓村绿茶、采花毛尖、鹿苑黄茶等,都是宜昌叫得响的茶公用品牌,宜昌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打造产业龙头,宜昌茶也在茶叶江湖中占得一席之地。


图片


四月的新茶,不似明前茶那样争分夺秒,却因多了些时日的天地滋养而积淀出更浑厚的滋味。


幼芽断面新奇、银丝万缕、银光夺目,轻轻抿上一口,滋味醇爽,回味绵长,这就是被乾隆赐名的秭归丝绵茶,至今已有226年。


图片

▲秭归丝绵茶银丝万缕。王罡 摄


作为秭归“九畹丝绵茶”制作技艺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62岁的龚万祥和女儿龚颖年经常会为游客表演手工炒茶,在近300摄氏度高温的铁锅里,双手不停翻炒着新采摘的一叶一芽,杀青、揉捻、理条、烘干、提香,氤氲水汽间,飘散的是茶叶的清新,更是一代代技艺的沉淀。


图片

▲龚颖年和父亲龚万祥在丝绵茶基地采摘新茶。受访者提供


用茶人们的话说,在没有机制茶的年代,“三根柴火两只手,四道工序全靠手”,炒茶技艺的柔软度、刚度性都在手上。而如今,即便是机制茶代替手工茶的年代,炒茶火候、时间等仍需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握。


图片

▲近日,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茶农在九畹丝绵茶基地采新茶。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早上采摘下来的鲜叶,晚上要完成炒制。4.5斤的鲜叶,大概可以炒出一斤干茶。”小时候就常常坐在家门口看着家人做茶的龚颖年,对于茶叶的了解和喜爱也在这一点点的耳濡目染之中渲染开来。而她也在多年闯荡后,毅然回乡做了茶农,并成为九畹丝绵茶第十代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我希望能把父辈的事业传承下去,并在乡村振兴中开辟出新的天地。”在龚颖年看来,只有把工艺做到极致,才能做出一盏入口清香的好茶。“既要创新,也要守望传统,宜昌茶才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图片

沏茶、饮茶之间,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而长江与清江交汇处,也冲泡出宜昌人自己的茶味版图。五峰宜红带有花果的香味,采花毛尖含着云雾的柔润,邓村绿茶则滋味清香馥郁……


图片

五峰道家湾茶园。郑兵 摄

在宜昌采花茶城的一隅,不足80平方米的宜铭轩茶庄,各类茶品一应俱全。茶叶加工专业毕业的老板刘轩自称“茶贩子”,实际上却是国家一级茶艺师,自2002年来到宜昌开始,便一直致力于宜昌茶文化的推广,把功夫茶引进宜昌、进行茶艺培训,更见证了宜昌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应该说,2013年之后的两年,是宜昌茶叶最辉煌时期,甚至经常卖断货。”刘轩说,虽然近几年宜昌茶叶销量有所下降,但几十到几百元的本地茶仍受到市民的欢迎。


图片

▲宜红茶叶公园。图片来源:掌上宜都


宜昌人喝茶,从不设限。可以很讲究,放着轻缓的音乐,一杯功夫茶听着窗外风吹过的声音。也可以很随意,一撮茶投入大杯,不用管条条框框,或苦或淡。甚至一片海棠树叶泡成的“一匹罐”,也能成为炎炎夏日解渴止暑的上优茶叶。


而今,风物百变,也诞生了众多新派茶饮。当宜茶集团积极跨界,通过“茶+果、茶+奶”等新式茶饮走向市场,宜昌茶产业迎来新的变化。


今年4月,一款由采花毛尖与秭归脐橙、长阳都镇湾栀子花叠合调配出来的“橙漫栀屿”及宜红茶为茶底的“红炉雪”轻乳茶在上海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上广受好评。“我们跳出传统茶产业思维,为宜昌茶叶量身打造新的发展方案,这也是我们今年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重点方向。”宜茶集团茶叶技术中心总经理杜维力说。


图片

▲长阳都镇湾镇栀子花绽放。图片来源:长阳发布


暮色四合时,江轮驶过长江,茶山轮廓渐渐隐入暮霭。杯中沉浮的芽叶,既是陆羽笔下山南茶区的遗韵,也是茶马古道上马蹄的回响,更是长江经济带跳动的绿色脉搏。


宜昌人没有茶叶的一天,是不完整的。而当我们举起那一杯茶,饮下的又何止是茶汤,分明是巴楚文化熬煮的魂灵。


本文作者

刘慧艳

图片

“ 笔耕不辍,笃行致远 




编辑:孙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