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洞天,绽放百年风华——宜昌博物馆别具一格“复活古城”

我的宜昌
浏览量
作者:杨婧

宜昌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相比全国同类城市更为丰富,且具有鲜明的长江文化特色,一经建成就成为了海内外游客关注的热点。

尤为令人称道的是,该馆打造了全国唯一一块按照户外1:1比例复原的博物馆展示街区。

青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抱鼓石守在巷边,展示着宜昌传统;墨池书院飞檐高翘,悬挂着宜昌历史;尔雅街还保留着旧日的样子,诉说着宜昌往事;知名的“老字号”依次排开……2600平方米楼顶露天平台,像时光裁剪出来的一帧帧历史画卷,把百年前宜昌古城的模样,细细展现在晴空之下。

因为能触摸、可参与,“展厅”一开展便吸引万千游客纷至沓来,体验穿越之旅,缅怀宜昌记忆。

让记忆活在阳光下

老宜昌人熟悉的“留光照相馆”,琉璃门在春光下流转出虹彩,推动时发出一声轻响,叩开了时光的蚌壳:

立式相机、八仙桌、高脚凳,复刻出影楼民国初年刚成立的模样。墙上泛黄的照片,悠悠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年近花甲的杨本松,轻轻抚过相框边缘,陷入了回忆:“我父亲是个木匠。这是他1959年参加北京十大建筑建设时的留影”……

1876年,《烟台条约》撕开的口岸,让宜昌成为了“万国码头”。作为进川必经之路,传教士、外地商人纷纷下船,安营扎寨,宜昌自此风云际会。

宜昌博物馆利用空间优势,精心复原了老宜昌的德茂隆药材号、尔雅街等多幢代表性建筑。游客漫步其中,一步一景,窥探到往昔市井百态。

眼前,二架牌坊式的门楼巍峨而立,糯米浆黏合的青灰砖裸露出质朴的质地,砖面上篆刻的“武昌公所”字样,至今清晰可辨。

“同治年间编撰的《宜昌府志》对在‘武昌帮’有零星记载,但一直鲜为人知。直到西陵区棚户区改造,这些带着戳记的砖块破土而出,历史才重见天日。”考古专家唐凛然博士俯身凑近,摩挲砖面的凹痕,凭借专业知识判断,这产自明末清初。

瑞兽浮雕被风雨抚平了褶皱,屠宰工具在灯光下闪着寒气,还有古朴的门框、雕花的窗棂……“时光剧场”里,老物件自由舒展出昔日的风采。

有人担心户外的风吹、日晒、雨淋会侵蚀文物的筋骨,宜昌博物馆馆长肖承云微微一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古建筑、老物件融入自然的怀抱,与日月星辰为伴,便有了生机,每一天都在续写新的故事。”

全民共建古城老街

一抬头,飞檐如燕尾舒展;脚底下,大门稍许倾斜。顺时针环望,卯榫相扣,连缀出东厢房、厅堂、西厢房……勾勒出原汁原味的民居风貌。

早在2015年,这幢别具韵味的燕子门楼就曾进入市民的视野。

“当时还在老馆,不到300平方米,只展出了110件民俗文物。”话语间,肖承云眼中闪过一丝遗憾,但随即又明亮起来,“好在新馆启动建设,有条件给老房子安个家了。”

新馆规模是老馆的10倍。早在建设之初,宜昌博物馆就同步启动了抢救性保护与收集工作,并向民间发出征集令。

宜昌博物馆老员工周晨还记得2017年的暑气。“柳培玉夫妇一人挎一个包,刚进门就说‘要给老物件找个好去处’。一共6件(套),都是民国年间的。”

前年,长阳高家堰镇高家堰村村民施琪又送来了12扇雕花门和2块门匾。他说:“雕花里蕴含的工匠精神,应该被更多人看见”。

筹备展览时,宜昌博物馆将这些藏品安置在不同建筑中,再搭配“九佬十八匠”形象的铜质雕像,以及仿古灯等辅助展品,生动演绎出古城的喧嚣与繁华。

“这里展出了800余件(套)民俗藏品,每一件背后都有个动人的故事。”肖承云认为,展厅凝聚了市民的深情厚意,是大家携手共建的成果。

穿过回廊,一艘泛着温润光泽的木渔船,静静地停泊在镇江阁旁,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打卡。

“我真没想到这艘船会这么受欢迎。”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捐赠人何成眼中满是惊喜。

他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从小在长江边长大。“船上的一钉一铆,都紧紧牵连着峡江的过去与现在,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来时路”。

活态传承历史记忆

“老板,来一杯财神咖啡!”步入裕华钱庄,醇厚的咖啡香裹挟着檀木气息扑面而来。

定睛一看,刻着“蕴玉藏珠处”的榆木钱柜被擦得锃亮,新摆上的咖啡机蒸汽嘴“滋滋”作响;架格上除了错落摆放的算盘,还挂着朱红的木质菜单。大富大桂、宜昌美事、苹步青云……每一款都自带祥瑞之气。

“钱庄与生俱来的财气,加上产品承载的美好祈愿,镇店之宝‘财神咖啡’春节期间销量突破了1000杯,相关文创产品也被抢购一空。”钱庄咖啡主理人周创颇为自豪。

拐进“上海杂志出版社”,在雕花漏窗筛下的阳光里,夷陵版画第八代传承人陈小莹正在制作新课件。

“元宵节夜游那晚,外头排了长队。”她说,版画制作通常要两三个小时,时间偏长。眼下,他们正绞尽脑汁,把课程浓缩到一小时以内,让更多人领略版画的魅力。

宜昌彩陶非遗空间的外墙上,三峡大坝、太阳人石刻等彩陶方砖拼成了爱心剪影。陶砖表面还留着葛洲坝实验小学孩子们细密的指纹印。

葛洲坝实验小学学工处主任龙建晴说,宜昌彩陶是省级非遗项目,其作品曾走进人民大会堂。学生在深度体验间,品读了历史、感悟了匠心。

婚俗摄影体验店中,新人戴上凤冠,定格美好瞬间;长盛川茶铺内,茶客围炉而坐,细品古城悠然;还有剧本杀、夜游古城、博物馆奇妙夜……

“游客的谈笑声和器物的碰撞声,就是最好的活态传承!”三峡大学三峡智库专家阚如良教授认为,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精准契合年轻消费者追求新奇、渴望体验的心态,这股“博物馆热”还会持续升温。(记者杨婧、通讯员杨心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