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脐橙”破圈的密码是什么?
龚昌俊
近日,在“秭归脐橙”国际国内采购商精准对接活动中,累计签约伦晚脐橙及深加工产品4.8万吨,签约金额达7亿元。
“秭归脐橙”从1959年引种第一株脐橙苗,到如今储备了130个柑橘种质资源,让三峡橙香四季不绝,不仅实现年综合产值达203亿元,造就了12个亿元村,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橘颂》中以“后皇嘉树”咏叹柑橘的品格;两千多年后,秭归人将“秭归脐橙”从田间地头捧向世界舞台,让世界爱上“秭归脐橙”。
在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人们不禁要问:“秭归脐橙”如此惹人喜欢,哪来的这般魅力?
梳理秭归脐橙产业链就不难发现:依靠科技,“秭归脐橙”储备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成为了味道鲜美的“中华名果”和湖北省农业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搭建电商平台和物流渠道,让秭归脐橙远销国内外大市场;进行产品开发,推出橙酒、橙醋、橙粽等百余种深加工产品,实现“从花到果、从皮到渣”的全资源、零废弃利用。文化赋能,以“脐橙+屈原文化”“脐橙+康养旅游”模式,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以全球思维搭上“一带一路”快车,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符号。
因此,“秭归脐橙”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科技提质、文化赋能与全球思维深度融合的结果。
“秭归脐橙”出圈的事例告诉我们,现代农业的竞争,本质是产业链、价值链与文化链的立体博弈。一个农产品,只要产业链、价值链与文化链形成闭环,就能彰显其时代特质的魅力,从而占据市场高地。
如何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叫响农业品牌?
我们不妨以“数智化”重构传统农业,将灌溉、施肥、防虫、运输、销售和深加工各个生产环节“有据可依”,让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得到提升,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为传统农业赋予文化内涵,像“秭归脐橙”构建“脐橙+屈原文化”文旅融合模式一样,讲好产品故事,通过文化嫁接,打造产品IP;制定行业标准,以产品为媒,构建“全球销售一张网”,倒逼产业链升级,用市场定义品质,让产品成为市场的“硬通货”。
不论是“秭归脐橙”被认定为“中华名果”,还是北京烤鸭成为“京城一绝”、阳澄湖大闸蟹被冠以“蟹中之王”、涪陵榨菜成了家庭餐桌上的“常客”……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了相同的发展逻辑:找准科技、文化与全球化的共振点,传统农业就能奏响时代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