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只是“开场锣” 好产品才是“压轴戏”
杨雪
最近,贵州石阡驻村书记温泉水泡茶的魔性视频火了,重庆綦江村干部为推销农产品不惜下水摔跤的场面也引发热议。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短视频,确实让不少藏在深山的优质农产品走进了大众视野。村干部们放下身段、卖力吆喝的劲头,让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但热闹之余,我们更该思考:当评论区、直播间的掌声散去,这些农产品能否真正赢得市场的持久认可?毕竟,乡村振兴不是一场“网红”表演,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
产品质量是立身之本。我们看到,一些直播间里说得天花乱坠的“土特产”,送到消费者手中却变了味。这不仅伤了消费者的心,更是在透支乡村产品的信誉。要建立全程品控体系,让每一份农产品都经得起检验。
产业配套是持久动力。热闹的带货背后,需要未雨绸缪地构建完整的产业支撑体系。如果只有前端营销的热闹,而缺乏后端供应链的保障,很可能会陷入“接单时欢天喜地,发货时手忙脚乱”的尴尬局面。冷链物流的短板、包装材料的储备、仓储能力的匹配,这些看似琐碎的环节,恰恰决定着农产品上行的成败。乡村振兴需要补齐这些“隐形短板”,让好产品能够完好无损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品牌建设是长远之计。与其依赖“网红书记”的个人魅力,不如打造像“五常大米”这样的区域品牌。让产地成为品质的代名词,让消费者认准的是产品本身。
人才培养是根本保障。要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让电商技能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只有当农民自己掌握主动权,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说到底,乡村振兴既要会“说”,更要会“做”。短视频带货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敲开了市场的大门,但要让农产品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更需要先铺好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通路。既要抓住这个新机遇,更要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夯实了。只有当后端供应链与前端营销能力相匹配时,农产品上行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能从“一时红”变成“一直红”,从“流量”变成“留量”。当镜头前的热闹退去,那些能让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招,才是乡村振兴最该追求的“压轴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