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好“演唱会”的“东风”
张馨文
刀郎武汉演唱会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引上万歌迷集体合唱,李宗盛“有歌之年”宜昌演唱会一曲《山丘》令万千听众泪目。日前,继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之后,“演唱会经济”正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成为拉动城市消费升级的重要支点。
演唱会的魔力,在于其强大的“乘数效应”。粉丝为一场演出跨越山海,却在城市中留下“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足迹。这种“演唱会+文旅”的复合模式,将单一活动拓展为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流量”真正沉淀为城市“留量”。
如何借好“演唱会”的“东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绣花功夫”成为接得住、留得下、发展好的关键所在。以宜昌市《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为范本,多地创新推出“观演服务包”,构建起协同高效的服务体系:交通运输部门科学调配资源,开通免费接驳巴士,畅通观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文旅部门深挖消费潜力,凭演出票享景区半价优惠,推动“一场演出+全域旅游”的业态融合;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全链条监管,重拳打击“黄牛”倒票,建立消费维权快速响应机制,全力守护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通过多部门联动、全要素整合,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贴心的服务,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远发展动能。
昙花一现的流量狂欢不是终点,唯有将“现象级热点”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让城市文化名片历久弥新。成都“音乐之都”的打造路径极具示范意义:通过规划建设专业化音乐产业园区,构筑人才孵化与创作生产的优质载体;以政策扶持培育本土音乐团队,厚植原创音乐发展沃土;高频次举办原创音乐节活动,激活市场活力。多维度举措协同发力,最终形成“月月有演出、季季有爆款”的良性产业生态,让音乐文化真正扎根城市肌理,实现从流量吸引到品牌沉淀的华丽转身,为文化IP的长效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在“演唱会经济”风起云涌的当下,城市竞争已不仅是抢抓风口的机遇之战,更是一场比拼治理智慧与发展韧性的综合较量。唯有既善借东风、精准把握流量红利,又勤修内功、夯实产业根基,方能在浪潮中稳健前行。(作者单位:夷陵区黄花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