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科研人刘宗坤
原标题:“候鸟”科研人刘宗坤:
八年南繁路 万里追春光
清晨五点半,黄淮海试验点的露水还未散去,刘宗坤已蹲在玉米试验田里记录着种苗的生长数据。这位康农种业科研部经理的工装口袋里,常年装着三样“标配”:记录本、卷尺和贴着不同颜色标签的塑料袋。
刘宗坤工作照
“每片叶子上的斑点数量、茎秆粗细度都要精准记录,抗病性就藏在这些细节里。”说话间,他给一株出现白斑病早期症状的植株系上红色标记带,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生病的孩童。
候鸟科研人的时间刻度
刘宗坤,1987年出生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高桥村。2017年从武汉回到康农种业工作,正式进入农业领域。
由于白天要在试验基地干活,晚上刘宗坤就加班协助部门领导处理公司各级渠道试验管理相关的工作。从2021年开始,刘宗坤在部门领导彭绪伟的指导下,开始从事做黄淮海夏玉米区域的育种工作。
育种基地
翻开刘宗坤的工作日志,时间被切割成特殊的节律: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驻扎海南南繁基地,4月转战河南、河北等黄淮海夏播区,9月再带着数千份育种材料返回湖北进行秋繁。这种“追着春天跑”的候鸟式科研,他已坚持整整8个年头。
刘宗坤告诉记者,每年9月份考察品种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要开车800至1000公里,20天左右的时间要跑遍50多个试验点。在每个试验点里,每个品种玉米都要拨开看,记录各种性状,晚上回去归纳汇总,根据汇总结果讨论下一年度实施方案,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十万次筛选炼出“金种子”
种子产业链可分为育种、制种、推广三大环节,其中育种是产业链的核心和关键。
“育种是一场与时间的马拉松,拼的是耐心与沉淀。”刘宗坤说,种子选育没有捷径,做的就是“大海捞针”的事,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得出答案。往往一个优质品种的诞生至少需要2到3年,品种特性要达到稳定,甚至需要10年以上不间断选育。
康农玉517(资料图)
在康农种业车间机器轰鸣声中,刘宗坤托起一把金灿灿的玉米种说:“别小看这些‘小芯片’,它不仅是能帮农民增产增收的宝贝,更是我们育种人心血的结晶。”
2019年,康农种业团队在10万份育种材料中发现3株白斑病抗性突变体,开启长达四年的定向攻关。为验证稳定性,他们在8个生态区建立对比试验田,累计播种超500亩,光手工采集数据就超过了20万组。
康农玉555(资料图)
在刘宗坤手机天气软件里,保存着8个省份的实时预报,他说这是育种人的“数字农具”。如今,康农种业的科研团队通过创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育种周期缩短30%,但田间观察的传统始终未变。
在海南基地,科研团队每天5点下田避开正午高温,晚上整理数据常至凌晨;在黄淮海试验点,他们顶着40℃烈日给玉米人工授粉,几个小时连续忙碌下来,脱下手套能倒出半杯汗水。
接力守护只为“中国芯”
刘宗坤坦言,刚刚加入康农种业时,并没想到这份工作需要如此特殊的“时空折叠”,也曾有过累到快崩溃的时候。
最忙的时候就是在海南岛授粉期间,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量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刚刚蒙蒙亮就开始干活,一直要干到天黑。整个授粉期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所以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会持续一个多月。
尚谷999(资料图)
“干种业的辛苦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没有一定情怀的人确实很难坚持。”刘宗坤经常跟团队的新人讲述康农种业总经理彭绪冰的故事:那时候育种考察比现在更艰苦,拎着大包小包到处赶火车,饿了就啃几口干粮,累了就在田埂旁搭个棚子,睡在玉米地里。“彭总常说他们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现在是‘把数据刻进种子里’。”刘宗坤笑着说。
这种坚守也在感染着新人:技术员修游建刚进团队第一年,就多次主动放弃节日休假留守基地,他说:“农时不等人,选择了这行,就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奔波。”
夜幕下的种子库,刘宗坤轻扫二维码录入最后一批种源信息。资源库里,10多万份种质资源静静沉睡,等待下一个春天在南繁沃土苏醒。这些追逐春光的候鸟科研人知道,每一粒熬过严冬的种子,终将在某个清晨破土而出,挺立成中国粮仓最坚实的脊梁。
记者手记:写在田野上的种业密码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万里挑一”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出众,非常珍贵。但在育种中,从上万株玉米植株中挑选出一株抗病植株,却只是一个新周期开始的注脚。在康农种业的育种档案里,每一个审定品种的背后,都凝聚着科研育种人千万次弯腰丈量的坚持,都承载着比烈日更灼热的坚守。
当清晨朝阳从育种基地的尽头升起,刘宗坤便开始了一天的测量记录。而当夜幕降临,他还在一条一条认真分析品种信息。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追赶春光”。这些“候鸟”科研人不是在追逐季节,而是在与作物生长的基因密码赛跑。他们周而复始的日日夜夜,让我们触摸到科研的另一种温度。
从彭绪冰为首的第一代康农育种人,到刘宗坤等的12人团队,再到如今24人的科研育种队伍,三代人的传承和接力,只为守护玉米种植的优良“芯”。这些追赶春光的人,何尝不是在用生命做温床,孕育着中国农业最坚韧的希望?
记者董志烈,通讯员李胤、陈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