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2225米的云端守望者——探访全市最高转播站守塔人

我的宜昌
浏览量
作者:杨雪 李博言

位于海拔2225米的五峰独岭山顶,云雾缭绕处,一座红白色两层小楼与百余米高的发射塔相伴于此,这里便是五峰广播电视台独岭转播站,也是值守工作人员刘珍平守护的“家”。

黎明破晓后的五峰广播电视台独岭转播站。记者李博言 摄

记者近日跟随刘珍平,体验了这份被网友称为“对着云海看电视”的“梦中情职”,却发现看起来很美好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漫长的孤独。

云端“站点”的坚守

从宜昌城区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车程,盘山而上,当车辆终于停在海拔2225米的独岭山顶时,眩晕感尚未消退,眼前的景象却让人瞬间清醒:云雾在脚下翻涌,群山如黛,一座两层小楼孤傲地矗立在山巅。

独岭站内两层小楼与百余米高的发射塔相伴。记者李博言 摄

这座全市最高的转播站,肩负着中央、省、市、县四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转播的重要任务,保障着大半个五峰的广播电视信号。

记者到访时,刘珍平正带着他的伙伴“来福”在门口等候。“来福是我来之后差不多第十天出现的。”刘珍平指着脚边摇尾巴的黄狗说,“它在门口叫,我给它弄了点吃的,吃了就不走了,就这样做个伴吧。”

“一人一狗守基站”的故事,从此在独岭山顶开启。3名工作人员轮值,一人一周,每隔两周刘珍平就要上山驻守七天。

在独岭站的两层小楼里,十多个功能各异的房间构成了这个云端“站点”。厨房里整齐存放着冻肉、咸菜、小白菜、土豆等食材,这就是刘珍平背上山的一周口粮。

每天,刘珍平要完成设备巡检、信号监控、数据记录等系列工作。在所有房间中,值班室和机房最为关键,值班室墙上“严守值班纪律,确保播出安全”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刘珍平待得最久的地方,更是保障千家万户信号畅通的“中枢神经”。

“看电视”背后是分秒必争的责任

转播站的工作,在外人看来颇为“惬意”——每天远离喧嚣,自由自在与电视为伴。

“很多人以为我们的工作就是看看电视,其实远非如此。”刘珍平指着监控屏幕说,三块屏幕上分别播放着央视、省台、地方台的不同节目,他必须时刻保持警觉。

刘珍平在值班室监视广播电视信号。记者李博言 摄

“想看什么台就看什么台,还能换台。”在体验中,记者起初信心满满,但很快发现,要同时盯着三块屏幕,听着三个不同节目的声音,不出十分钟便昏昏欲睡。

“不对!”刘珍平突然起身冲向机房——屏幕上“信号中断”的提示刚出现几秒。他在设备间飞快操作,两分钟内排除故障。

“信号传输分秒必争,我们慢一秒,山下可能就是成千上万户人家看不了电视。”刘珍平盯守着电视信号,出现问题如同出警一样迅速排查,立即汇报查明原因——看监控、查设备、打电话、记日志,这套流程早已烂熟于心。

高山上的生活,工作只是挑战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山头,吃饭喝水都要自己操心。刘珍平每天都要趁早饭时间,赶到屋后巡查水源。

记者跟着刘珍平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野小路上,隐藏在树林中的一个小水泵,只有一股涓涓细流,竟是山上站点唯一的水源。

“就这么点点的来源,你不操心就没水用了。”他仔细检查着水泵,语气平静,对他来说这不算什么难事,因为更难的是冬天,高山上温度低,存水库只要一结冰,不仅得背一周的粮食,还得背水上山。

在守山的孤独中传递温暖

夜色渐沉,山风呼啸,刘珍平开始准备晚饭,做饭、喂狗都是他每天最爱做的事。豆腐干、小白菜、肉……来福的饭碗照例最先满上,

晚上八点刚过,刘珍平在工作群里发出当天的平安报告。他说这是高山站点守塔人每天的“生命信号”,“今天一天平平安安,设备、人都是安全的。”

刘珍平正在查看设备情况。记者李博言 摄

在一天的相处中,面对一次次“真的不孤独吗”这个灵魂追问,刘珍平总是笑着说不孤独啊。

“你把心静下来,把机房的设备当小孩养,孤独感就没有了。”刘珍平说,要耐得住寂寞。他早已习惯了寂寞,甚至享受孤独。扫地、做饭、喂狗都是享受,山上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山上的夜来得格外早格外黑,刘珍平爱在这个时候扫地、拖地,把两层小楼打扫得干干净净。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海,刘珍平又将开始新一天的巡检。这份坚守,正如他所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总要有人在这里守望,才能让万家信号永远畅通。”

记者手记

在下山的路上,望着沿途路边人家清晰的电视信号,我忽然明白了这些守塔人日复一日在2225米高山上坚守的意义。

这个看似被繁华世界遗忘的角落,实则紧紧连接着千家万户的日常。在与刘老师交谈时,提及去年除夕值班的情景,他那句脱口而出的话至今萦绕在我耳边:“最怕零点钟声过后,万家烟火升起的时候,不能看,看了心里不是滋味。都在团圆,就自己一个人在这里。”这句话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孤独。

那一刻,我读懂了这位守塔人——刘珍平并不是感觉不到孤独,而是因为责任,选择与孤独和解,学会了与孤独相伴,学会了在孤独里看见光。

或许真正的“梦中情职”,从来不是坐拥多美的风景,而是即便在最孤寂的岗位上,依然能够守护内心的那束光,并用这束光,照亮更多人的寻常生活。(记者杨雪 李博言)